經濟系

次佳理論

    次佳理論(Second best theory)是指若某市場原先已經存在一個扭曲時(如獨佔市場,或市場上原先已存在某個的稅制),柏拉圖效率已無法達成。此時若再課徵一個新的稅制,「有時」反而可能增加社會福利。從另一個角度來說,若政府試圖用另外一種扭曲性的政策試圖矯正原先已存在的扭曲,結果也可能是適得其反的。

    這表示當社會最適的狀況已經不存在時(例如存在市場失靈的情況),政府的政策應該考慮的是所有市場的加總處於一個次佳的狀態,而不是只專注在解決單一市場的問題。

    以兩個市場為例,假設兩市場的供給線皆為水平線。B市場已經存在一個商品稅。此時B市場有超額負擔(或者說,社會福利損失),△abc。若現在再對A市場課稅,此時A市場產生了超額負擔△def。

    若兩市場有替代關係,則B市場的需求將因A市場的價格提高而增加。此時消費者剩餘增加△agh,稅收增加□ahic。因此總超額負擔為△abc+△def -□ghic。因此,到底這個加在A市場的稅對社會是好,還是不好呢?這就要看最後總超額負擔是增加還是減少。

    最近有關與中國簽訂ECFA到底對台灣有利還是有弊,各方討論相當熱烈。反對者以次佳理論論述,主張若政府只是片面掃除與中國間的貿易障礙,而不與其他國家締結自由貿易協定,則結果可能適得其反(見林環牆教授於2009.8.30於自由時報之投書)。支持者則以「次佳理論,只是說明有扭曲的情形下,自由化不一定會有正面福利效應,但並非一定有負面衝擊」回應(見中華經濟研究院之回應)。兩方的論述皆是運用次佳理論的辯證。

國立台灣大學